中华优秀传统文化(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积淀中的精华,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信仰追求、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集中表达和经典提炼,是中华民族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在实践中要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阐述“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从而说明中国历史、中国道路有其鲜明的独特性。2014 年4 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了全面论述和分析。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指出,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他强调人们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文明创造精神、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人格养成的道德精神、博采众长的会通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也是我们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