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论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Lenin’s theory on attitude 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列宁关于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坚持正确态度的论述。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赖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斗争的实践经验,也需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中吸取精华。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列宁的基本态度是:(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批判继承。马克思主义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强调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这个方向,在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无产阶级反对一切剥削的最后的斗争)的实际经验的鼓舞下继续进行工作,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要坚决反对臆造自己的特殊的文化,把自己关在与世隔绝的组织中,把教育人民委员部和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工作范围截然分开,或者在教育人民委员部机构中实行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自治”等,指出这些做法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2)根据时代的需要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这里的发展是在全部掌握,融会贯通,而又区分良莠,去粗取精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条件和需要加以变革和创新,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3)在文化上反对虚无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十月革命以前,针对俄国自由派资产阶级高喊的“民族文化”的口号,列宁同文化上狭隘的民族主义进行坚决斗争,指出每个民族文化,都有一些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即使是不发达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被剥削劳动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每个民族也都有资产阶级的文化(大多数还是黑帮的和教权派的),而且这不仅表现为一些“成分”,还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列宁把民族文化明确区分为代表被剥削劳动群众的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文化,以及代表剥削阶级的资产阶级的文化,主张对这两种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要把各民族文化中有利于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精华加以综合和融合,形成新的意识形态,以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对资产阶级文化中反映剥削阶级利益、要求的东西采取剔除的态度。十月革命后,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主张抛弃一切以往的文化、创造无产阶级自己独特文化的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列宁尖锐地指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以外,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他有针对性地强调“如果不学会利用资产阶级文化”,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总之,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列宁认为都要做历史的全面的分析,区别对待,批判继承,发展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