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三个面向”(Education should be geared to the needs of modernization,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1983年9月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

教育的“三个面向”,以科学分析国情、把握世界形势以及预测未来为基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路线、总任务的要求,确定了教育战线的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

“三个面向”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面向现代化”,强调的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的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的人才,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心相适应,因而要求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也要实现现代化。“面向世界”,主要讲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包括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关系。我们的各类人才,要适应改革、对外开放,要适应我国在世界上与各方的交往的要求。要求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外国教育中对我们教育有用的东西,打破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洋为中用”。同时,我们的教育也要勇于竞争,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面向未来”,讲的是今天与明天,现在教育与未来教育的关系。就是教育要面向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

在教育的“三个面向”中,面向现代化是基础,是核心。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教育必须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必须博采众长,了解和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经验,必须及时预测和研究未来社会的发展,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从而使我国的教育能自立于世界教育之林,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凭借其整体的优良素质主动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目标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体要求,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化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