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学大寨(Dazhai Village as the Model of Agriculture)
1964年至1980年在全国农业战线以学习大寨精神为中心的一场生产性群众运动。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太行山麓的一个生产大队,这里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大寨人从1953年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开始,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劈山取石,修渠砌堰,平整土地,把荒地深沟变成良田,改变了穷山恶水的面貌,实现了粮食大丰收,向国家超额上交了商品粮,成为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典型。同时也凝练出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和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藐视困难的革命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的大寨精神。
1963年,山西省首先开始兴起学大寨运动。1964年1月,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突出介绍了大寨的事迹和经验。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大寨之路》,并配发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向大寨学习。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196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之后,1965年、1971年、1972年,《红旗》杂志、《人民日报》等多次发表社论,宣传典型、推广经验,进一步促进农业学大寨运动。1975年12月,中共中央又召开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直到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后,1980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全省农业学大寨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全面总结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经验教训。至此,农业学大寨运动宣告结束。
农业学大寨运动初期不仅是一次群众性的生产革命运动,也是一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各地区以大寨为榜样,结合本地区具体条件,兴修水利,开展农业基本建设,涌现出一系列的农业先进单位,对发展中国农业生产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农业学大寨运动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搞平均主义、形式主义等,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