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984年6月30日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谈话的一部分。收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

这篇讲话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做了精辟的论述;阐述了“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阐述了党的政治路线和建设目标;阐述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要“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

谈话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他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谈话阐明了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历史经验证明,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现按劳分配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也不会两极分化。邓小平同时强调:“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谈话阐明了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即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

谈话阐明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要反对“对国外”和“对国内”两种关门,这就要求我们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谈话指出,中国百分之八十几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几稳定不稳定。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全国百分之八十几的人口的积极性。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推进城市改革,包括工业、商业、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谈话特别指出,对外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

谈话对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中国走的这条道路,叫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道路是走对了。根据邓小平的相关论述,1992年党的十四大系统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