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the path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006年1月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等方面,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遵循科技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选择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核心,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21世纪以来,中国自主创新道路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六大强调要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06年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到2020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深化和拓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和为什么能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及如何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等问题。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做好顶层设计,以世界眼光进行顶层设计。要研究和找准世界科技发展的背景、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的现状、中国应走的路径,把需要与现实能力统筹考虑,有所为有所不为,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结合,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