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文化。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十四届六中全会强调了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此后,党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并列。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路径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具体地说,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二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四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五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六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