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the system of modern military for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新形势下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组织形态,即根据中国的国情军情,适应现代战争规律,对国家拥有的用于执行军事任务的各种组织、人员及其武器装备等要素重新加以优化组合成一个整体或系统。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继承中国共产党关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战略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对军队现代化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在一个较长时期里,把努力建立一支机械化军事力量确立为军队现代化的核心内涵。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发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军事力量的时代课题。中国武装力量由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其中,陆军主要担负陆地作战任务。海军是海上作战行动的主体力量,担负着保卫国家海上方向安全、领海主权和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空军是空中作战行动的主体力量,担负着保卫国家领空安全、保持全国空防稳定的任务。火箭军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执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战略支援部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是我军新质作战能力的重要增长点,是联合作战的重要力量。武警部队平时主要担负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反恐怖、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任务,战时配合人民解放军进行防卫作战。民兵是不脱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主要担负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执行战备勤务、参加防卫作战、协助维护社会秩序和参加抢险救灾等任务。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一是调整优化作战力量结构。遵循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立体攻防、陆海空天和远中近能力合理搭配及非线式、非接触、非对称作战的要求,调整优化作战力量结构。重点加强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建设,推动陆军部队整体转型,优化军兵种内部结构和部队编成,着力压缩非作战单位和人员,充实一线作战部队。二是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加快信息作战、军事航天等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三是健全有利于联合作战的体制机制,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能力,建立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联合训练体制、联合保障体制,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信息不联通、情报难共享、保障不精确等问题。四是推进作战要素融合集成,按照作战体系运转特点规律,运用信息系统把侦察情报、指挥控制、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各种作战要素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发挥作战体系的整体效能。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反映了新的使命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时代特征。在战略定位上,与新世纪新阶段国家战略新需求相适应,它是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体系;在根本着眼点上,针对当今安全威胁的新变化,要求其必须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在作用空间上,适应当今军事斗争领域的不断拓展,它必须具备在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空间履行使命的能力;在攻防类型上,突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新特点,要求其必须由传统的注重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在规模效能上,适应信息化军队建设的新趋势,这一军事力量体系必须朝着精干、联合、多能、高效的方向发展。因此,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需要从总体上进行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全程管控和全面推进。同时,需要充分吸收发达国家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绝不能等机械化建设任务完成后再搞信息化建设,而是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复合发展,并且把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提出,赋予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新的时代内涵,既是对长期以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战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