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提出的改革举措。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习近平对供给侧改革做了详细阐释;5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对供给侧改革做出重大部署。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变化的节点,随着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各种矛盾集中爆发。而各种矛盾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发展存在诸多短板,出现结构性问题。长期的发展积累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基数抬高,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已经不可重复了。因此,必须坚持把经济体制改革发力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上,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在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同时也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
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供给侧。当前的问题主要是传统门类生产过剩,这不是因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已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化。比如,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有的农产品生产缺口很大,而有的农产品增产则超过了需求增长;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上。这种结构性问题单纯依靠刺激内需难以解决,必须改善供给结构,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不断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因此,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性战役。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改结构。习近平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西方供给学派过分突出税率的作用,思想方法比较绝对,只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只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对此,我们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我们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改革的内涵是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在互相推动中实现经济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是现阶段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去产能”要加大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去库存”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降成本”就要把整体税负降下来,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掉,把行政审批减下来。“补短板”就要注重脱贫攻坚的精准度,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体制机制。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不能削弱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而且要把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结构调整优化。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发挥带头作用,模范执行各项改革决策,成为改革的主力军和先行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把新的发展理念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和任务落实的各个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都需要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