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the new normal" of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增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的新概念。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年11月,习近平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对“新常态”做了系统性阐述,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呈现三大特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状态的特指,是对经济发展形势的清醒判断。

在“新常态”下,中国通过改革调整,经济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市场活力也将进一步释放。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大方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表现、成因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细致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