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体系(macrocontrol system)

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调节和控制而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初步构建了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计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基本框架。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把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作为五大支柱之一。经过1993年至2002年的改革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把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作为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发挥市场作用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其一,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其二,把完善并充分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其三,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推进宏观调控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建设。其四,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制定机制化。建立健全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合理确定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建立健全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策评估和调整机制。其五,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密切跟踪国际经济形势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变化,主动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和沟通,更加积极参与多双边国际经济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更加公正合理,营造有利于国内发展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