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规律(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人们的活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现象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人们未能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一个主要缺陷。社会历史是由追求自觉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追溯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社会历史被看作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或由神支配的,被看作是各种偶然现象的堆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把历史描写为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试图揭示其中的内在联系,但是他把绝对观念看作是本原的存在和历史的真正动力,没有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通过分析生产关系,把重复性这个一般科学标准运用到对社会的研究上来,创建了社会形态这一基本概念,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基本结构和它的发展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社会的基本结构,它们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当生产关系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会到来,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必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阶级的存在同社会生产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不同社会形态演进的进程,指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总趋势。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概述自己的历史观时,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表述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他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在恩格斯阐明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历史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出版后,这一关于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思想发展成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邓小平把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概括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马克思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社会发展规律同自然规律相比又有不同特点。自然规律表现在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中,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而人们的活动都有自觉的意图和预期的目的。社会规律的这一特点,对于各个时代和各个具体的历史事变的研究是重要的,但是并没有改变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这个事实,没有否定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人们的目的和行为相互冲突,所以行动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由此便造成了同自然界中相类似的状况,历史事件似乎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

承认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历史必然性没有否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体现着历史必然趋势的合力是由无数个人意志构成的,每个人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列宁说:“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承认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历史必然性没有否定人的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依据客观规律对世界的改造。人们不能改变或废除社会客观规律,但是可以认识规律,在实践中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前进,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