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The Third International and Its Place in History)

列宁阐述共产国际历史地位的短文。写于1919年4月15日。载于1919年5月《共产国际》杂志第1期。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36卷。

1917年11月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和仇视。苏维埃政权处于国内敌人叛乱、国外敌对势力武装干涉的困难局面,“协约国”帝国主义者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于襁褓之中,或使其与资本主义世界隔绝。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尽管遭到“协约国”帝国主义者及其他资本主义极力封锁,但法国《时报》还是透露了这一消息。帝国主义者无法阻挡迅速发展的无产阶级革命,这促进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第三国际的了解,苏维埃运动已发展成为真正的国际运动。列宁撰写此文,进一步阐明了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苏维埃建立的可能性和非平衡性,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的特点。全文内容可分四个方面。

阐明了第三国际的建立、使命和世界意义。列宁指出,由于多年来特别是一战期间同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的斗争,许多国家都已成立了共产党。第三国际初创于1918年,正式成立于1919年3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三国际最突出的特点、使命就是执行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训诫,实现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历来的理想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国际在一定程度上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一致的。列宁阐明了第三国际的世界意义。指出,它已开始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天才理论变为现实。无产阶级专政已经为全世界国家所理解和运用,它标志着世界历史新时代的开始,标志着人类已在摆脱最后一种奴隶制:资本主义奴隶制即雇佣奴隶制,第一次走向真正的自由。

分析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共和国的可能性和非平衡性。一是列宁重申了他的“一国胜利论”。指出,第一个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竟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正是俄国的落后和它向最高形式的苏维埃民主即无产阶级民主制的“飞跃”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也正是这个矛盾成了西欧人理解苏维埃的作用特别难或特别慢的原因之一。列宁指出,苏维埃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和无产阶级国家的形式,机会主义者的“领袖们”还继续崇拜所谓“一般民主”的资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首先表明了俄国的落后和它越过资产阶级民主的“飞跃”之间的“矛盾”的可能性,正是通过许多矛盾才能实现新式民主。二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各个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平衡地或谐和均匀地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每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从来都是不平衡的。世界历史始终不渝地走向无产阶级专政,但它所走的远不是平坦笔直的大道。

说明了俄国建立苏维埃,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指出,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把它继续到获得最终胜利,即完全组织起社会主义社会,就比较困难了。开始这个革命比较容易,有诸多原因:一是沙皇君主国在政治上的非常落后使得群众的革命冲击力量异常强大;二是俄国的落后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三是1905年革命使工农群众受到了非常多的政治教育,既使他们的先锋队了解了西欧社会主义运动的最新成就,又使他们自己懂得了革命行动的意义;四是俄国的地理条件使它比其他国家更能长久地对抗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军事优势;五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特殊关系便利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便利了城市无产者去影响农村半无产的贫苦劳动阶层;六是罢工斗争的长期锻炼和欧洲群众性工人运动的经验,有助于苏维埃这种特殊的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形式在深刻而迅速尖锐化的革命形势下产生出来。

阐明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的区别,批判了在此问题上的“调和论”。列宁明确指出了资产阶级民主的阶级实质。一是资产阶级民主是资本镇压劳动者的机器、资本政权的工具、资产阶级的专政;二是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许诺并且宣告政权属于大多数人,但是它从来没能实现过,因为存在着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的“自由”实际上是富人的自由。无产者和劳动农民可以而且应当利用这种自由来准备力量,以推翻资本,消灭资产阶级民主,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群众照例是不能实际享受民主的。列宁阐明了无产阶级民主的特点。指出,苏维埃民主即无产阶级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无产阶级在世界上第一次把民主给了群众,给了劳动者,给了工人和小农。苏维埃政权是实现了属于大多数人的国家政权。这个政权压制剥削者及其帮手的“自由”,剥夺他们实行剥削的“自由”、发饥荒财的“自由”、恢复资本权力的“自由”、勾结外国资产阶级来反对本国工农的“自由”。列宁批判了把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调和起来的荒谬论点。指出,在每一个紧急关头,在每一次严重的阶级冲突发生时,都只能或者是资产阶级专政或者是无产阶级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