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工作的报告》(Report on Work in the Countryside)

列宁集中论证布尔什维克党对中农新政策的文献。写于1919年3月23日,载于1919年4月1日《真理报》第70号。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36卷。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土地私有制,中农日益增多,到1919年初,中农已占全国农业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俄国农村经济逐渐中农化了。由于农村形势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的武装叛乱,苏维埃政权不仅实行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共(布)于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在农村中实行同贫苦农民结成联盟反对城乡资产阶级、中立中农的政策也过时了,必须制定新的政策,以争取中农。因此,1919年3月18—2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正确地确定无产阶级对中农的态度问题,并在大会的第一次会议上成立了农村工作问题小组。列宁代表农村工作问题小组在大会上做了这篇报告。

列宁在报告中总结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阶段以及取得的成绩,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任务已经完成:第一个阶段是同全体农民一起在城市中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管理形式;第二个阶段是在农村中把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分子分离出来,使他们同城市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对农村资产阶级,为此而建立起来的贫苦农民委员会已经非常巩固,接下来将通过正式选举的方式将其改组为村苏维埃,使它成为农村中的无产阶级政权机关。这两个阶段基本结束。现在一个更加复杂而迫切的任务,即对中农的态度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了。列宁根据俄国革命过程中阶级力量的对比分析,论述了中农的阶级地位和特性以及党对中农的政策:(1)中农是一个人数众多、动摇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层,他们一方面是私有者,另一方面又是劳动者。他们是不剥削其他劳动者的,在数十年内受尽千辛万苦来保持自己的地位,亲身遭受地主和资本家的剥削。因此,在革命准备时期和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制定的使农民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保持中立,使农民不去积极帮助资产阶级的路线和政策,从理论上看是对的。(2)党纲中对中农让步的政策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列宁强调中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战争的胜败、粮食危机的解决、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等都取决于对中农的态度。中农不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苏维埃政权从来没有在任何问题上宣布过要同中农做斗争,也没有进行过这种斗争。要求在农村工作的布尔什维克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上实际贯彻、正确执行党纲中对中农的政策,把中农同富农和资产阶级严格加以区别,完全剥夺资产阶级,同不剥削别人的中农结成联盟,对中农让步、同中农和平相处。(3)要实现向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过渡,就要虚心做农民的学生,而不是农民的先生,向农民学习向更好的制度过渡的方法,绝不可发号施令。要用农民懂得的语言而不是用书本的腔调进行长期的说服教育工作,尤其不能采取强迫手段、暴力手段对待中农,要帮助中农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把社会主义农场和公社建好以取得农民的信任,用实际的工作和具体的例子来证明共产主义是最好的东西。列宁坚信,只要县乡、地方粮食机关下设的工人征粮队以及每个小组在工作中正确地执行党的政策,做好每个步骤,真正调整好与千百万中农的关系,就一定能取得他们的信任,顺利完成各项任务,那时社会主义就是绝对不可战胜的了。

列宁在这篇报告中论述的中农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农村工作的思想原则和方法,丰富了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对争取中农、巩固苏维埃政权、解决国内战争时期的困难具有现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