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Foreword to Deception of the People with Slogans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列宁揭露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自由平等”口号的反动实质的文章。

写于1919年5月19日。载于1919年莫斯科出版的《尼·列宁“在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两次演说”(1919年5月6—19日)》

一书。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第36卷。

1919年春季,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同帝国主义和白卫分子的反革命武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这时,自诩为“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却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遥相呼应,对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进行大肆攻击,宣扬“自由”“平等”的口号,欺骗人民,配合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因此,揭穿这些口号的反动实质,就成为政治思想战线上迫切的任务,因而也是全俄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于是,列宁在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闭幕时,做了这一讲话。

讲话由一个引言和五个部分组成。列宁就当时机会主义者对布尔什维克攻击最激烈的一些重要理论、政治问题,如革命和战争的关系,对帝国主义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妥协,对待民主、自由、平等的态度,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等做了回应,从而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和平等的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引言部分,列宁扼要地指出了所谓“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在几个政治问题上对布尔什维克党的诬蔑,以及对他们进行回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一部分,关于如何对待革命和建立新制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一是阐述苏维埃政权进行武装自卫的正当性。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指责“布尔什维克许诺和平,而事实上却是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列宁批驳了这种无理责难。指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镇压他们的反抗,这样做是为了把俄国和全人类从帝国主义的宰割下拯救出来,结束一切战争。这一行动引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恐惧和仇恨,他们对俄国进行了武装干涉,挑起了新的战争。列宁引述了帝国主义在俄国南部和北部进行的一系列武装干涉后指出,这是帝国主义强加给苏维埃俄国的一种反革命战争。它迫使苏维埃政权拿起武器进行自卫,进行革命战争。二是区分了不同性质的战争。列宁认为,必须分清战争的性质。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有进步的战争和反动的战争,有革命阶级进行的战争和反动阶级进行的战争,有巩固阶级压迫和推翻阶级压迫的战争。要摆脱和消灭反革命战争,“就得进行革命战争”。当时苏维埃俄国正在进行的反击外国武装干涉和镇压国内白匪叛乱的战争,就是这种革命战争。三是说明进行革命战争是艰苦的事情,但既然要革命就必须付出牺牲。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把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的破坏和牺牲混为一谈,否定任何革命都必须经历艰难困苦,其罪恶用心是维护反动阶级的利益,反对被压迫阶级进行革命。

第二部分,列宁论述了两种协议的根本区别。列宁反对社会革命党人把他们同帝国主义协约国结成同盟与布尔什维克暂时同德国帝国主义达成《布列斯特和约》等同起来的说辞。列宁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明遭到匪徒抢劫,被迫交出武器和金钱,以便最后消灭匪徒,同与匪徒秘密达成协议,把武器和金钱交给匪徒以便入伙抢劫分赃,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布尔什维克党为维护革命的利益,被迫同德帝国主义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同社会革命党人为反对本国工人革命而投靠帝国主义,与他们秘密勾结,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列宁揭露社会革命党人自诩同协约国帝国主义的协议是为了民主、立宪会议和人民政权的利益的狡辩,严正指出,判断政策不是根据声明,而是根据实在的阶级内容。事实证明,社会革命党人同英、法、美帝国主义达成协议,是为了反对俄国革命。列宁还以历史事实证明,为了革命的根本利益同某些敌人达成暂时的协议,则是另一种性质的。18世纪70年代,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在争取从英国奴役下解放出来的独立战争中,曾同当时在美洲的另一些殖民者西班牙、法国结成联盟,打败了英国殖民者,得到了解放。谁也不能公开责备美国人民这样做,是违背了民主和自由的原则。社会革命党人抓住某些表面上的相似之处,把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混在一起,完全是为他们的叛徒行径进行辩护。

第三部分,关于民主和自由的问题。

一是阐述阶级社会“民主”“自由”都具有阶级性。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极力重复考茨基的论调,把民主和专政对立起来,攻击布尔什维克破坏自由和民主。列宁对此予以驳斥,指出,自由如果同劳动摆脱资本压迫相抵触,那就是骗人的东西。在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一般的自由与民主,自由和民主总是具体的,必须对它进行具体的阶级分析。资产阶级鼓吹“自由”“平等”,是用来掩盖压迫劳动群众的商品所有者的自由、资本的自由。在历史已经发展到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时候,谈论“一般民主”并用它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二是阐述不同历史时期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中,曾经起过进步的作用。但在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本主义的斗争时,它是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工具。

三是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民主的虚伪性,论证了无产阶级专政下,剥夺资产阶级自由,战胜剥削者反抗的重要性。(1)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民主是资产阶级的特权。以集会自由为例,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是写在把私有制法定下来的宪法上的,是属于有产者的。对于无产者来说,只是纸上的空谈。当集会场所属于资本家私有,而这些财产又被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保护着的时候,劳动人民谈何集会自由呢?当劳动者遭受资本奴役,为资本做工而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空洞的虚伪的集会自由有什么价值呢?(2)说明劳动者要真正获得自由,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劳动人民从资本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先要没收高楼大厦,然后再谈自由。”(3)以历史的教训说明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也决不能把自由、民主给予被打倒的资产阶级。否则,“那是对劳动者的极大犯罪”。164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共和国时期和1792—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雅各宾专政时期,资产阶级在当时都不曾把民主、自由给予被推翻的君主派。当资产阶级被推翻而没有被消灭的时候,阶级斗争必然具有更加尖锐的形式。因此,无产阶级决不能给资产阶级以自由,而要剥夺他们的自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依靠无产阶级专政同资产阶级进行殊死的无情的斗争,坚决战胜他们的反抗,维护劳动者的自由。只有达到共产主义,阶级消灭的时候,才能谈论人人都有的民主和自由。

第四部分,关于平等问题。列宁揭露和批判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资产阶级平等观,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首先,揭穿资产阶级平等观的欺骗性,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一是列宁对平等做了阶级的历史的分析,揭穿了所谓“一律平等”这个口号的欺骗性。指出,反对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平等的口号下进行的。资产阶级大力宣扬不分等级,一律平等,这种资产阶级平等观在反封建等级制度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之后,从来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平等,因为生产资料、货币和资本的所有制妨碍着人们享受这种平等。列宁指出,资产阶级的平等,不过是商品所有者买卖和交换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掩盖下,资本家对工人进行着残酷的剥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较快地剥夺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改变所有制。但商品经济还存在,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还要保留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之前,平等只能是口头上的、宪法上的,因为总会有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从事剥削活动。二是阐述了无产阶级平等观。列宁强调,我们要争取的平等就是消灭阶级,因而也要消灭工农之间的阶级差别,这正是我们的目的。

其次,论述了工农之间的平等问题。一是指出只要存在工农差别,完全平等就不存在。针对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攻击布尔什维克不仅破坏了同剥削者的平等,而且也破坏了工农之间的平等,鼓吹所谓“劳动民主”“多数决定”“实行粮食自由贸易”,列宁回答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农之间的阶级差别还存在,因而就谈不上平等。农民长期是小生产者,具有两重性。作为劳动者,他们用劳动得来的粮食,要受地主、资本家和商人剥削,因而是资本主义的敌人,他们同时又是私有者,存在着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他们习惯于自由买卖粮食。当时正处于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余粮收集制,禁止粮食私人贸易。而有的富裕农民却不肯把余粮卖给国家,大搞粮食投机。列宁尖锐地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主张粮食贸易自由,就是恢复资本主义的自由。二是说明战争时期如何看待发展生产问题。列宁驳斥了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攻击布尔什维克“不发展生产”“实行消费的和士兵的共产主义”的谬论。指出,在俄国处于内战时期,整个国家被帝国主义掠夺战争所破坏,粮食供应十分困难,当时要解决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拯救劳动者。因此,征集余粮供给挨饿的工人是完全必要的。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只有保证了工人的生活才谈得上进行生产和战争,拯救国家和社会主义。

第五部分,关于革命的成败问题。一是列宁戳穿了考茨基之流用“革命可能遭到失败”来吓唬布尔什维克的卑劣企图,科学地分析了失败与胜利的辩证关系。他指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没有而且不可能有不冒失败危险的革命。所谓革命,就是极端残酷的殊死的阶级斗争。只要革命把严重打击剥削制度的先进阶级推向前进,它即使失败了,也是胜利的。二是列宁举了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辩证关系。指出,法国革命虽然被扼杀了,但它毕竟是胜利了。因为它为全世界奠定了曾是无法消灭的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自由的基石。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不可比拟的。它建立了新的苏维埃式的国家组织,在全世界工人阶级中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得到了他们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列宁满怀革命必胜的信念,坚定地认为,即使苏维埃政权暂时受到挫折,革命也还是胜利了。三是列宁论述了建立更高级的劳动组织,对于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指出,要摆脱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是不可避免的,是绝对必需的。专政固然非有暴力不可,但它不只是暴力,而且是比先前的组织更高级的劳动组织。解决好这个组织任务,用无产阶级的纪律性战胜起瓦解作用的小资产阶级散漫性,比镇压地主和资本家还要困难千万倍。但解决了这个任务,社会主义就会获得最后胜利。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都应该服从这个目的。最后列宁指出,不管革命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世界上任何力量都不能把人类拖向后退。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反对抽象地谈论“民主”“自由”“平等”,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在自己的党的纲领中,过去和现在都一直讲,我们决不拿自由平等和多数人的意志这类漂亮的口号来欺骗自己。这篇著作,对于我们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自由观、平等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