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马克思关于世界由于生产和交往的发展而成为有机统一整体的理论。

15世纪后,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特别是18、19世纪,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规模不断提高,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普遍交往和相互依存不断加强,历史正在由民族的、国家的历史向世界的历史转变。马克思之前的很多思想家如伏尔泰、赫尔德、康德、黑格尔等都关注到了人类历史的这一进程,提出了自己的世界历史观。这些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呈现过程,历史事件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世界历史从低级的东方历史发展到高级的欧洲历史,终结于普鲁士德国。尽管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并且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性和欧洲中心主义的政治倾向,但是,黑格尔第一次以理性的方式深刻反思了历史发展的过程、规律、本质和动力等问题。黑格尔把整个世界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联系在一起来考察历史,认为历史并不是零散的、杂乱无章的偶然事件的堆砌,而是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精神的本质是自由,世界历史也就是自由的实现,就像太阳的东升西落一样。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合理思想,并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改造。马克思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所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此后,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做了进一步阐述,直到晚年也没有停止过相关探索。

所谓世界历史,即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化,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打破原始封闭状态、跨越空间障碍而形成世界范围的各民族相互依存并走向统一的过程。“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是世界历史产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源。在自然经济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生着,导致了各民族、国家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在生产力的推动下,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表现为商业和生产的分离。“生产和交往之间的分工随即引起了各城市之间在生产上的新的分工,不久每一个城市中都设立一个占优势的工业部门。最初的地域局限性开始逐渐消失。”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的直接后果就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各国之间开始了竞争,展开了商业斗争。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扩大,加速了活动资本的积累,产生了大资产阶级。大工业使竞争普遍化,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大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总之,随着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人与人的联系日益具有普遍性,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从此,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

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但是世界历史的未来是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必然容纳不了不断发展的社会化的生产力,加剧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立。由此,造成一方面人类生产的发展日益全球化、信息化,人们的社会关系日益普遍化、网络化;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贪婪和不劳而获永远是资本的核心价值观,它使人片面发展,社会处于分裂状态。人类历史的发展必将超越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尽管马克思当时并没有提出全球化的概念,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实际上就是对全球化的发生和发展的理论说明和概括,因而为我们今天理解、认识、分析当代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是我们解读当今全球化问题的一把理论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