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主义(feudal socialism)
19世纪30—40年代流行于法、英等国的代表没落的封建贵族利益而又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社会思潮。19世纪30年代,随着英法封建贵族势力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打击下逐步衰落,英国托利党内部形成了青年英国派,代表人物为迪斯里;法国波旁王朝残余势力形成了所谓的正统派,代表人物为维尔纽夫、巴尔热豪等。
封建社会主义者站在封建贵族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进行攻击,宣称资产阶级造就了具有革命性的无产阶级,这个阶级将摧毁旧有的封建社会制度,但新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也不会改变工人受剥削的现状。对此,马克思指出,为了激起同情,贵族们不得不装模作样,似乎他们已经不关心自身的利益,只是为了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利益才去写对资产阶级的控诉书。封建社会主义者认为,只有封建等级制度下“贵”与“贱”的和谐,才能“拯救世界”,主张由封建专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这种封建社会主义“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它有时也能用辛辣、俏皮而尖刻的评论刺中资产阶级的心,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令人感到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