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the guiding principl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总结,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展开和具体化,是党领导全国人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行动纲领。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的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十二个重大关系的深刻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及如何建设做了初步的回答,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1997年,党的十五大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总体要求,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2007年党的十七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对基本纲领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坚持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位一体”的基本纲领,展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党领导人民实现“五位一体”基本纲领的奋斗目标,必须牢牢抓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忘记最高纲领就会迷失方向,离开最低纲领,最高纲领就会成为空谈。我们必须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