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socialism)

通常指科学社会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关于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为主要经济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解放全人类的学说。广义上也包含科学社会主义以前的有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学说。

社会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socialis,意即“社会的”“交际的”。1826年英国欧文主义者的《合作》杂志首先使用了“社会主义者”一词。1832年法国《地球报》初次使用了“社会主义”的概念,1834年勒鲁《论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一文使该词在西欧风行起来。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前,有关社会主义的学说就已经存在,而且有诸多流派。从英国人莫尔1516年发表《乌托邦》至今已经500多年了,继之有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德国人托马斯·闵采尔的关于“千载太平天国”的幻想、英国“掘地派”领袖温斯坦莱的《自由法》等。这个时期空想家们对理想社会的描绘还停留于幻想,还只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经过18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到19 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发展到最高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前辈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对未来理想社会探索的成果,使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成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是: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不可能是永恒的;坚决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祸害”“新的奴役形式”,“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全世界变成地狱”;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构想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圣西门将这种社会称为“实业制度”,傅立叶将之称作“和谐社会”,欧文将之称作“共产主义公社”。在理想社会里,实现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按劳分配和民主管理,消灭阶级差别和人对人的剥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性特征。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重要的思想材料。马克思指出,“在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社会主义出现以前,空想社会主义本身包含着这种社会主义的萌芽”。恩格斯说,“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但是,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流于空想,一是由于它还不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二是脱离工人运动,脱离现实斗争。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与它们产生时代的不成熟的生产关系、不成熟的阶级关系相适应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有价值的思想成果,结合当时的工人运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关系,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他们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集中地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在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特殊规律和阶级斗争,阐明了“两个必然”的原理,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在经济上的基本特征是“消灭私有制”,这“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在政治上,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即无产阶级专政。在意识形态上,要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建立自己的思想统治。他们最后提出要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地区分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并对第一阶段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列宁讲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时也指出:“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列宁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表述为“社会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随后,中国以及欧亚其他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先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也在不断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在每个国家的实践,都必须同那个国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又具有中国的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曲折和反复,但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它比历史上以前出现的任何社会制度,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社会主义必将通过各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