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俗政治经济学(vulgar political economy)

亦称“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是指在理论上不去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和本质规律,而只是描绘社会经济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专门为资本主义制度做辩护的反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18世纪后期的产业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整个生产方式的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已经确定为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三个阶级,相互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庸俗政治经济学最初以解释和传播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面目出现,英国的马尔萨斯和法国的萨伊是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们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出发,用效用价值论代替劳动价值论,掩盖利润的真正来源,抹杀阶级矛盾,否认社会发展规律,把资本主义说成是最完善的、最和谐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攻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萨伊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各有其来源,三者之间和谐一致,不存在阶级上的对立。马尔萨斯则宣称劳动人民的贫困是由“人口过剩”引起的。19世纪3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已经不再承认劳动价值论,从而也就拒绝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西尼尔的价值论综合了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并且在萨伊分配论的基础上提出为资本家辩护的节欲论,认为资本家的利润来源于自己的“节欲”;巴斯夏的经济和谐论宣称资本家的利润是由于资本家延缓享受而形成的资本的服务的报酬;凯里则主张,利润是资本创造的收入。他们彻底抛弃了劳动价值论,用对交换领域的现象描绘来代替古典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从而成为纯粹为资本主义制度做辩护的学说。

现代西方经济学基本上属于庸俗经济学。它们虽然对解释有关经济运行过程的问题有一定成就,但都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掩盖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