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Advance Along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987年10月25日,赵紫阳代表党的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收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报告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1)历史性成就和这次大会的任务。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紧紧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九年间,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民平均收入,都大体翻了一番。为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政治、思想、文化、国防、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证明了我们的党不愧为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证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报告宣布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我们要总结经验,坚持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进一步确定今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确定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报告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它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大概有100年的时间。报告认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应当确立六个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以安定团结为前提,努力建设民主政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报告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关于经济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最重要的是走好第二步。为此,必须着重解决好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二是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合理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三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4)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做出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对此,需明确几个基本概念。它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计划工作必须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当前深化改革的任务主要是,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具体做法有六:按照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正确的分配政策。

(5)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着一些重大缺陷。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决不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为此要从解决业已成熟的问题入手,具体有七: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6)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报告指出,党的建设问题,从来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新时期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从而使党能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

(7)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报告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报告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生产力已成为中心任务,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和允许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力标准更加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报告还总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二个方面的内容,它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