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Create a New Situation in All Field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1982年9月1日,胡耀邦代表党的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收入《胡耀邦文选》。报告共分六个部分:
(1)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报告宣布,我们已经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2)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报告指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为实现上述经济发展目标,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农业、能源、交通和教育、科学。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要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振兴时期。我国经济建设要注意解决好四个重要原则问题: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和继续改善人民生活的问题;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问题;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的问题;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问题。
(3)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社会是向着未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不断前进的,这个进程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财富的增长,还必须依靠人们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和革命精神的不断发扬。报告指出,那种认为“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幻想”“共产主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大体可以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
(4)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民主所无法比拟的。但需要进行长期的、大量的工作。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我们要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党要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和宗教界爱国人士的合作。我们必须十分谨慎地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防止重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我国社会的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从思想上到行动上一定要坚持两手,一手是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另一手是坚决打击经济领域和政治文化领域中危害社会主义的严重犯罪活动。
(5)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报告指出,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从来是我们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我们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当今威胁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主要力量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今天世界人民最重要的任务。第三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首先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积极发展民族经济,以经济独立来巩固已经取得的政治地位。社会主义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一贯尽力援助与我们共命运、同呼吸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共产党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
(6)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报告指出,为了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当前我们在党的建设上必须着重解决好四个问题: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使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正常化;改革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加强党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工作,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使党风根本好转。
报告还指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必须有系统地完成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坚决打击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严重犯罪活动,必须整顿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这四件大事,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