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the road of fewer but better troop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国的军队注重质量建设,走出一条全面高效提升战斗力的道路。这是邓小平指导新时期军队建设致力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依据和我军未来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军队战斗力的生成与发展,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现代条件下,高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构成战斗力的人和武器装备两个基本要素在建构关系上的深刻变化。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后,以“消肿”为突破口,开始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从1975年至1985年通过3次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兵员总额从高峰时的611万,减到300万。进而在“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的判断下,提出了“军队要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1985年人民解放军再次裁军百万,标志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转到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相适应的建设轨道上来,中国的军队建设开始了面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转变。
“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具有深刻的内涵:其一,“精兵”,指军队的质量要高。主要要求包括:人员精干、机构精简,武器装备精良。邓小平指出,我军过去“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现在改变了,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其二,“精兵”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战斗力。战斗力是构成军队的一切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军事斗争中综合释放出的能量,也是衡量军队建设水平的客观标准。邓小平确立了战斗力标准,要求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其三,精兵之路的“中国特色”在于改革。这一时期的改革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推进。裁军并非简单的大裁员,而是战略性结构大调整。与裁军同步的是成立各新兵种,部队训练转向以合同战役战术训练为中心,大幅提升人员素质、精简高效化编制构成、发展常规武器、突破国防尖端技术。1997年、2003年和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宣布裁军50万、20万和30万。经过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军队编成结构大大优化,技术含量加速提高,人民军队在建立新型作战力量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相结合的丰硕成果,是邓小平开创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的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正确道路。历史一再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在时代的变革中不断推动自身发展、阔步前行,毫不动摇地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关键的一步,它对于今后军队建设,仍然有着长远的指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着眼于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构成,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坚持精简高效原则,调整军种比例,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不断提高军队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