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利用体系(resource recycling reusing system)
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关系和实现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同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推行绿色消费,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农业体系、循环型服务业体系,以及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是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是指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是要在农业领域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是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行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行动,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循环消费理念、转变消费模式方面的作用。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则是要实施示范工程,创建示范城市,培育示范企业和园区。
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我国资源相对紧缺,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低下,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面临的资源约束也日益强化。只有坚持资源节约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才能有效缓解当前面临的资源约束。同时,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相关。资源消耗少了,有助于降低污染排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必须坚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在国民经济各方面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体系和绿色消费模式,真正走上高效率、低消耗、少排放的循环发展之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