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战略(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正当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摒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相协调。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重申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2001 年 3 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十五”计划纲要,完成了从确立、初步实施到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进程。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不仅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写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中,而且将实现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可持续发展观,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指代际公平性、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以及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可持续性原则,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和谐性原则,指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互惠共生。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作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把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做出的重大选择,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问题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战略,并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阔的领域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