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它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体制。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与实践探讨的宝贵成果。传统的经济学观念,无论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都认为市场经济是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结合在一起的经济运行机制,而计划经济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深刻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生产的方法、调节经济的手段,属于运行机制的范畴。它们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这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多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成效,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作用的范围逐步扩大,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所有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过程,总体上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同时,由于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还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既摆脱了“左”的观念的困扰,打破了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的理论观点,又抵御了右的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新的经济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