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马克思第一部经济学著作。写于1858年8月—1859年1月间,1859年6月由柏林敦克尔出版社出版。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3卷。

19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欧洲各国出现了革命高潮即将来临的征兆,这意味着自1848欧洲革命失败后持续很久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低潮期即将结束。为迎接可能即将到来的革命新高潮,马克思立即着手总结自己15年来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以便从思想上武装无产阶级。1857年,马克思着手写作他的经济学巨著,到1858年5月,他写成了一部篇幅庞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正是在写作过程中,马克思逐步形成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命名的六册经济学巨著的计划。

其中,第一册打算考察资本,计划写作四篇,而在被马克思称为“资本一般”的第一篇就包括(1)价值、(2)货币和(3)资本。1858年初,马克思决定分册出版自己的著作,他在同柏林出版商弗·敦克尔签订了初步出版合同后就开始写作第一分册,并在写作中将原计划中的三章改为两章。1859年1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作完成。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由《序言》《商品》和《货币或简单流通》三章组成。

在《序言》中,马克思集中叙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性,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做了经典的表述。他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样,他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分出生产关系,认为这些是根本性的决定性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由此,马克思进一步叙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在《商品》章中,马克思发现商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元素存在”,为了弄清资本所包含的矛盾的真正性质,必须从分析商品这个细胞开始。由此,他论证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实质关系,指出商品固有的矛盾是由花费在商品生产上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归根到底反映了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创立,是他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重大突破,这为他以后正确地理解和科学地阐述一系列重大经济范畴,解决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遭到破产的一系列难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马克思在这一章中还揭示了他后来在《资本论》中称为“商品拜物教”的那种现象的实质。他指出,在商品生产者的世界里,特别是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是颠倒地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这就使人们把物当作神来崇拜。

在《货币或简单流通》章中,马克思详尽地阐述了货币和货币流通理论。马克思是制定科学的货币理论的第一人,他揭示了货币的经济本质,分析了货币的历史来源及其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作用。马克思还详细论述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各种职能。在分析这些职能的基础上,马克思得出了货币流通的规律。马克思对货币流通的分析表明,在简单的商品流通中已经存在着商业危机的可能性。因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有深刻根源的,它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光辉篇章,它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的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科学勾画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第一次精辟分析了社会再生产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辩证关系,第一次高度概括了创建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法。该著作对唯物史观做了经典概括,对两个“决不会”做了透彻的理论分析,整体论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系统表述了经济学方法论等等,而著作所阐述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方法,也是学习、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总的锁钥。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自己的这部著作,指出:“(1)它是十五年的、即我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2)这部著作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对社会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观点。”恩格斯也对该著作给予了极高的赞誉,称这是一部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的、独立的”经济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