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Problems of Strategy in China's Revolutionary War)
毛泽东为进一步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批判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于1936年12月在陕北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简称“红军大学”,后改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
的讲演。1937年5月首次以油印本印行。1941年由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印行单行本。收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第三章,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第四章,“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第五章,战略防御。原计划尚有战略进攻、政治工作等章节,因西安事变发生未能写完。讲演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
(1)
关于战争规律。毛泽东指出,战争是有规律的,战争规律是发展的。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也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2)
关于革命战争的领导者。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者。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彻底性。在这一过程中,党既要同“左”倾机会主义做斗争,又要同右倾机会主义做斗争。(3)
关于革命战争的特点和战略战术。毛泽东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概括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敌人的强大;红军的弱小;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由此强调,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转移时反对逃跑主义。(4)
关于中国内战的形式。毛泽东认为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是“围剿”和反“围剿”;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后退。(5)
关于战略防御。毛泽东提出要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要在一定条件下为着进攻必须采取退却和诱敌深入;要实行集中兵力这个克敌制胜的作战方法,把运动战作为红军的主要作战形式;要采取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把歼灭战作为红军作战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
这部著作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