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On Protracted War)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收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
全国性抗战爆发后,在对中日战争的认识上,国内出现了“速胜”“亡国”两种错误观点。亲日妥协派即宣扬“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与此相反,还有一部分人表现出毫无根据的乐观。台儿庄战役胜利后,一些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徐州会战是“准决战”,“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因而不赞成实行动员人民力量的坚持持久抗战的方针。
中国的抗日战争到底能否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这是当时全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为了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驳斥“亡国论”“速胜论”的滥调,拨开人们思想上的迷雾,坚定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毛泽东依据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认真总结抗战10个月的经验教训,并集中全党同志的智慧,于1938年5月,发表了重要军事论著《论持久战》。
毛泽东在该文中着重论述了下列问题:(1)
客观地、全面地考察了中日战争发生和发展的特殊规律。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次决死的战争。他分析了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着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但其国小,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加之战争的非正义性、野蛮性,必然失道寡助。中国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但处于进步的时代,有共产党及其军队作为团结抗战的核心,加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以及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必然能得到全民族的支持和国际上的援助。这些基本观点规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错误的。(2)
科学地论证了战略相持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是持久战理论的精彩独到之处,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持久战三个阶段发展的整体轮廓、进程和总趋势。持久战的主要特征在于表现在三个阶段之中的长期性。他从中日双方实力的基本情况,指出在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中,敌虽占领中国的大片土地,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其兵力、财力、物力的消耗都开始出现衰竭。中国方面虽受重大损失,但由于全国的坚强抵抗,最终将使敌停止战略进攻。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战略相持阶段。由于中日强弱悬殊,因此,中国尚难举行战略反攻,必须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继续消耗、削弱敌人的力量,积蓄壮大自己的力量,进一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才能造成反攻的必要条件。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是转变敌强我弱力量对比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战略相持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从而迎来最后的胜利。(3)
深刻阐明持久战期间的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极为密切。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战争的政治目的——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离不开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动员。一句话,战争一刻也离不了政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条件,是全军全民族的广大的政治动员。“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4)
阐述了抗日游击战的具体作战方针,即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中的外线作战。在战略防御阶段中运动战是主要的,辅之以游击战和阵地战;在战略相持阶段,主要采取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为辅。在战略反攻阶段,运动战又上升为主要形式。
毛泽东对持久战总的趋势和结局的论断是,中国进行的这种持久战,不但在战场上改变着敌我之间的强弱优劣形势,而且将逐渐地变化着总的形势,再配合着敌人内部的变动和国际的有利形势,就能使我总的形势走到平衡,再由平衡走到我优敌劣。“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论持久战》正确分析了中日战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