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On Practice)
毛泽东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哲学著作。写作于1937年7月,是《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的第2章第11节,后来以《实践论》原题为篇名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作者曾以此为讲稿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做过讲演。毛泽东写作《实践论》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所以题为《实践论》。
《实践论》围绕着“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个主题,阐述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从哲学理论上牢固地确立了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的地位;阐述了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认识辩证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完整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
该著阐明了实践是人的认识的基本来源,是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指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的两个显著的特点之一,“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它特别强调,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该著阐明了人的认识究竟是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中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中的高级阶段。从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飞跃到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要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两个阶段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忽视感性认识的“唯理论”和忽视理性认识的“经验论”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从理性的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这就是让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改造世界,检验理论,发展理论。理性认识是否合乎实际的问题,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检验才能解决。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再好的理论,如果并不实行,也是没有意义的。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两个“飞跃”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达到和客观过程的规律相符合。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不会最后完成。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
该著阐明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该著通过对认识与实践关系的全面分析,对人的认识发展过程做出了完整而简明的概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该著剖析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空谈主义的错误。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继承并且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与《矛盾论》一起,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