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马克思主义观》(My Conception of Marxism)

李大钊系统阐述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名篇。全文近3万字,含11部分。第1至7部分为上篇,发表于1919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第8至11部分为下篇,发表于同年1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6卷第6号。该文后收入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主要有以下方面内容:

(1)

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李大钊写道:“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惹动了世人的注意”。“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虽然极其贫弱,而自一九一八年马克思诞生百年纪念以来,各国学者研究他的兴味复活,批评介绍他的很多。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乘本志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中,有点正确的解释,吾信这也不是绝无裨益的事。”

(2)

“大体的分析”了马克思学说的体系。文章指出:“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他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

(3)

介绍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领”及马克思的阶级竞争说。关于前者,文章主要介绍了他依据马克思所著《哲学的贫困》(1847年)

、《〈经济学批评〉序文》(1859年)

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

所理解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思想。关于后者,李大钊写道:“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法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只是那直接,间接,或多,或少,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他们所以牵入这竞争中的缘故,全由于他们自己特殊经济上的动机。”“至于社会为什么呈出阶级对立的现象呢?马氏的意见以为全是因为一个社会团体,依生产手段的独占,掠夺他人的余工余值的原故。”

(4)

阐述了马克思“经济论”的要点,即“余工余值说”和“资本集中说”。这主要体现在该文的下篇。其中,文章在第11部分写道:“资本主义是这样发长的,也是这样灭亡的。他的脚下伏了很多的敌兵,有加无已,就是那无产阶级。这无产阶级本来是资本主义下的产物,到后来灭资本主义的也就是他。”

(5)

指明了对待“马氏学说”的科学态度。文章强调:“一个学说的成立,与其时代环境,有莫大的关系。”所以,“我们批评或采用一个人的学说,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而“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所以也不可“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也却不可抹煞他那时代的价值,和那特别的发见”。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把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文章代表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