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粹主义到马克思主义》(From Narodism to Marxism)
列宁为揭穿社会革命党的阶级实质、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理论指导而写的文章。
1905年1月9日(星期日),彼得堡14万余工人前往冬宫向沙皇呈递请愿书,却遭到沙皇军队的血腥镇压,死伤数千人,史称“流血星期日”。沙皇政府的暴行激起了全国工人群众的愤怒,抗议罢工从彼得堡、莫斯科乃至遍及全国。仅1905年1月就有44万工人参加罢工,比过去10年的罢工总人数还要多。这一事件导致俄国开始了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04年5月5日,《革命俄国报》第46号上刊登了社会革命党的《纲领草案》,这个《纲领草案》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列宁写作此文揭穿社会革命党的阶级实质。最初载于1905年1月11日(24日)《前进报》第3号。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9卷。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对专制制度的共同地震,不能忘记阶级利益的对立。俄国社会革命党人是站在资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上,是俄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极左翼代表。并从三个方面剖析了俄国社会革命党的《纲领草案》:他们不懂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理论上的修正;在农民和土地问题的看法上尚有民粹主义残余;对将到来的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认识不清。
首先,《纲领草案》修正了马克思主义。如“资本主义的积极面和消极面之间的良好关系和不良关系的理论”,就把古老的俄国主观主义带进马克思主义;又如,表现在他们夸大知识分子的作用,似乎知识分子能够为祖国选择比较顺利的道路,可以成为资本主义的超阶级的裁判;等等。
其次,关于农民问题的论点。《纲领草案》显然没有看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从事劳动和遭受剥削的不仅有无产者,而且还有小资产者,农民资产阶级在劳动农民中占绝对优势这一事实。列宁提出一个不久就要直面的一个迫切的政治问题:谁利用谁?是自命为社会主义者的革命知识分子为了反对资产阶级私有制原则而利用农民的劳动的观点呢,还是资产阶级私有者而同时又是劳动者的农民为了反对社会主义而利用革命的民主派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空谈呢?列宁确信,农民为了本身的利益利用了民粹主义民主派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空谈。但是,觉悟的无产阶级支持资产阶级劳动农民的进步的和革命的要求,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目的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关于平均使用土地的幻想。列宁指出,农村无产者应与资产阶级农民一起反对农奴制残余,反对专制制度、神父、地主;与城市无产阶级一起反对整个资产阶级。这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土地纲领的立场,与农民资产阶级一起争取民主主义,与城市无产者一起争取社会主义。贫苦农民掌握这个口号要好于社会革命党人华而不实的口号。
再次,《纲领草案》虽然抛弃了反对政治自由的民粹派分子的观点,但是在分析专制制度以及各阶级对它的态度时,仍然存在民粹主义的残余。
最后,列宁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能和社会民主工党的近期革命目标。《纲领草案》的含混不清是混淆民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果。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对争取民主主义的斗争和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之间的关系做出科学的、正确的、日益为现实所证实的分析。俄国也有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工人民主派,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必须揭穿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幻想和它对自己本质的无知,觉悟的无产阶级也必须支持资产阶级民主派,反对农奴制残余和专制制度并和它们进行斗争,同时一刻也不能忘记自己的阶级独立性和自己的推翻资产阶级的阶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