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Marxism)
杨匏安撰写的文章。作者当时将马克思写为“马克斯”,英文写为Masxism,原载《广东中华新报》1919年11月11日、13日至15日、17日至22日、26日、28日至29日,12月3日至4日,前后共刊载19日次,中缺4日次。该文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着重阐述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总体认识。文章写道:“自马克斯氏出,从来之社会主义,于理论及实际上,皆顿失其光辉,所著《资本论》一书,劳动者奉为经典”,“马氏以唯物的史观为经,以革命思想为纬,加之以在英法观察经济状态之所得,遂构成一种以经济的内容为主之世界观,此其所以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也”。该文称赞:“自马克斯倡其唯物的历史观以后,举凡社会的科学,皆顿改其面目。”
(2)
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要义。文章认为:“所谓唯物的史观论……其历史的根源,不在天之创成,而归之地之生产,以技术及经济的因子,为一切政治及精神上之历史原动;生产上之变化,即历史变化所由起;划分历史上之时期者,生产之手段(器具机械)
也;演出社会上之阶级者,生产之形态也;而此种阶级之战争,即人类之历史焉。”文章还从“一国之法律,全视其国之社会经济而定”“经济犹基础,法律政治犹建筑”“阶级战争者,经济现象的结果也”等方面,介绍了此问题。
(3)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章指出:“当马克斯之世,哲学的大思想家时代,已属过去。凡研究社会科学及史学者,专探讨单独的事实,注重零碎的考求,此种研究办法,在天然科学固可畅行无碍,至于社会科学,乃不能适用,因社会生活究以何种规则发展,及与天然界的现象有何关系,此两个重大问题,尚未讨论透彻,故单独零碎者,无原则可准,无方法可循。自马克斯唯物的历史观既出,其于社会科学之意义,固在于提示社会生活的规则,此其所以为极有用之史学方法,又为空前的社会哲学欤!”
(4)
关于马克思的阶级竞争学说。文章强调:“马克斯谓阶级竞争之所由起,因土地共有制度既坏之后,经济的构造,皆建在阶级对立之上。所谓阶级,即经济上利害相反之阶级。其分别则一方为有土地或资本等生产之手段者;一方肆其压服掠夺,而一方则受压服掠夺者也。……至于社会何故呈露阶级对立之现象,在马克斯意见,则谓全由一个之社会团体,依生产方法的独占,而掠夺他人之余工余值而已。”
(5)
关于马克思的“赢余价值”(即余工余值)
学说。该文阐述道,赢余价值,“仍是劳动者自己所制作,顾资本家攫为己有,盖坐享其成者也。资本家既掠取赢余价值,积之愈甚,资本愈增,此则资本制生产法之下,所自然发生之结果也”;“大凡劳动者每日之工作时间愈长,则资本家所攫之赢余价值愈多;故资本家恒欲延长劳动者之作工时间,而劳动者一面,自然要求减短,是即两方冲突之处也”。因此“脱去资本家之羁绊,恢复各人之经济自由”,“解决社会经济的矛盾之唯一方法”,只有“社会上大多数之人”,“群起而取得国家之权力,改一切生产工具为国有”。该文还强调:“马克斯之经济学说,其大旨不仅指斥资本家之贪婪,而在于揭破资本主义之不公。”
该文与李大钊发表于《新青年》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篇,几乎同时问世,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名篇之一。它的发表,为广东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也是杨匏安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重要标志。1986年以来,该文先后收入《杨匏安文集》编辑组编《杨匏安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共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杨匏安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