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Certain Feature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arxism)
列宁总结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特点的短文。初次被刊载在1910年12月23日《明星报》第2号。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20卷。
俄国1905—1907年革命失败后,以斯托雷平为大臣会议主席的沙皇专制政府向革命人民猖狂反扑。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各级组织和党领导的革命团体遭到严重破坏。革命的失败使革命队伍中的一部分人在政治上发生动摇,甚至背叛,造成了马克思主义运动严重的内部危机。面对革命失败的严峻形势,列宁认真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为了克服党内的政治危机和组织危机,捍卫马克思主义,向广大党员和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写了这篇文章。
首先,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因此必然要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 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及其同时代任务之间的联系。列宁指出随着具体的政治形势和直接行动的任务的改变,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
其次,划分了俄国的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把1905—1910这六年划分为两个三年。前三年是1905年至1907年夏季,后三年大约在1910年夏季结束。前三年俄国国家制度的基本特点发生了飞速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的进展很不平衡。上层建筑的这些变化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是俄国社会中各个阶级在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杜马内外的活动、出版、结社、集会等,在形式上、力量上、规模上均属历史罕见。后三年在国家制度方面没有任何比较显著的变化。前一时期各个阶级展开各种公开的和多方面的活动的场所也几乎销声匿迹了。
再次,列宁总结了俄国这两个时期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俄国这两个时期的共性在于,二者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演进,其与封建制度的矛盾并未消除,反而更加尖锐了。这两个时期的不同之处在于,前一时期俄国的演进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这些变化的内容也是资产阶级的。但是有各种各样的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农村小资产阶级。他们的理论主张分为两种不同的趋向:采取某种温和的自由主义立场的中等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地位而害怕剧烈的变化,力求在政治的“上层建筑方面保存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农村小资产阶级是同“自食其力”的农民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它不能不力求实现另一种资产阶级的改革,给一切中世纪的旧东西保留的余地要少得多。在后三年,俄国资产阶级发展中不是呈现出改革旧制度的两种不同方式的冲突,而是对任何改革的丧失信心,表现出“顺从”和“悔罪”的心情、对反社会学说的迷恋、神秘主义的风行等等。
最后,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在前三年即革命时期,通常称作策略问题的那些问题被提到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地位,是具有其必然性的,其原因在于无产阶级已经成熟,它不能不对俄国整个资产阶级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向的冲突采取一定的态度,这样无产阶级的思想家就必须提出适应这两种不同趋向的理论公式。列宁指出,前一时期的迫切任务是在国内生活的各方面实现直接改革,后一时期的迫切任务是总结经验,使更广大的阶层掌握这种经验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之深入到所谓的底层,深入到各阶级的落后群众中去,以期克服马克思主义的内部危机。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根据革命形势和群众觉悟来制定党的策略,不能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个别口号,当前的迫切任务是团结一切马克思主义者来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同那些曲解马克思主义、修正马克思主义、空谈马克思主义、露骨地瓦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行为进行彻底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