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Three Sources and Three Component Parts of Marxism)

列宁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而作。写于1913年3月,同月在《启蒙》杂志第3期刊出。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23 卷。

20世纪初,在俄国的革命浪潮逐渐形成规模的同时,反革命势力却歪曲和修正马克思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造成工人群众思想的混乱,尤其是俄国民粹主义通过宣传种种改良主义拒斥马克思主义;取消派则散布悲观失望情绪,反对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也公开散布资本主义反动思想。对此,列宁通过写作多篇论文来反对以上种种错误思潮,以期达到正确认识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此文便是其中一篇。

列宁在文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马克思学说因为正确而具有无限力量,它完备而严密,为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学说的三个来源,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分别阐述了这些问题。

第一部分,列宁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来源和主要内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但却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把哲学向前推进了。马克思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黑格尔体系的成果丰富了哲学。这些成果中主要的就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反映永恒发展的物质的人类知识是相对的。列宁指出,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如镭、电子、元素转化,都出色地证实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列宁高度评价了唯物史观,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列宁特别强调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动力”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个原理。指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人的社会认识(即哲学、宗教、政治等的不同观点和学说)是社会的经济制度的反映。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列宁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第二部分,列宁概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来源和主要内容。列宁指出,马克思把经济制度视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著作。

列宁指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继续了他们的事业,并严密地论证和彻底地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商品交换表现着各个生产者之间通过市场发生的联系。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这就是利润的来源,资本家阶级财富的来源。在列宁看来,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列宁还阐述了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揭示了大资本家同盟的垄断地位以及经济危机问题。列宁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获得了胜利,但是这一胜利不过是劳动对资本的胜利的前阶。

第三部分,列宁概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来源和主要内容。首先,指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各种社会主义学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出现而产生,它们致力于揭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压迫性,但它们只是谴责它,咒骂它,幻想消灭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因此它们找不到真正的出路,这样的社会主义就是空想的社会主义。列宁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揭示了阶级斗争是整个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马克思找到了社会变革的阶级力量,即工人阶级,并去教育它和组织它去进行斗争。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列宁揭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确立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

本文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和主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