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the second historical leap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而言的。其实践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最新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的思想理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同时,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进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判断时代主题向和平与发展转换,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以及改革开放所形成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深入阐述,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历史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这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进行了概括,把它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我国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全面推向21世纪,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集中全党智慧,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倡导“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并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还在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不断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