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identity and struggle of contradiction)

矛盾所具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亦称“矛盾的统一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关系和趋势。在哲学史上最早使用同一性概念的是黑格尔,他将同一性理解为矛盾的、辩证的同一性。列宁在 《哲学笔记》中改造并发挥了黑格尔的思想,阐明了“对立面同一”的含义。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

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概括了矛盾的同一性的两种情形并做了深入阐述。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一定的条件,双方就不能相互依存。第二,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不具备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不能转化。所以事物矛盾诸方面的统一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同一性维护矛盾统一体相对稳定的态势,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吸收从而相互促进,同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事物的转化提供可能和根据。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矛盾双方相互区别、相互限制、相互反对、相互否定、此消彼长、一方克服一方,都是矛盾斗争性的表现。事物的运动采取相对静止和显著变动两种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引起的。矛盾的斗争有对抗和非对抗两种形式,并非都表现为外部冲突,但无论对抗或非对抗的形式都是矛盾斗争的表现。矛盾的斗争无处不在,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每一矛盾中同时存在、紧密结合的两种属性。恩格斯说,所有“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相互联系,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对立之中”。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现实矛盾的同一性都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而不是无差别的抽象的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矛盾的斗争都是一定的矛盾统一体中的斗争。毛泽东说:“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结合体现着相对和绝对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正确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研究事物内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的规律性,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辩证联系及其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