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辩证法问题》(On the Question of Dialectics)
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篇重要短文。该文写于1915年,最初发表在1925年《布尔什维克》杂志第5—6期合刊。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55卷。
列宁写此文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国际上和俄国国内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在此期间,列宁用很大精力来研究唯物辩证法,以便进一步科学地分析帝国主义的矛盾,反对第二国际头目们的修正主义,正确地制定无产阶级在新条件下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结合着列宁同时期的著作如《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论欧洲联邦口号》等来看,《谈谈辩证法问题》所阐明的原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位于《拉萨尔〈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摘要》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之间,由于其中有引自《形而上学》的引文,所以有理由认为,这篇文章是在列宁读过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一著作以后写的,是对《辩证法的要素》的“说明和发挥”。
首先,列宁提出并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并论证了这个观点。第一,对立统一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列宁确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列宁列举了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社会科学中的基本矛盾来证明此论断,同时也指出,举例只是通俗地说明,举例不能代替论证,更不能以举例来代替规律;第二,事物的对立与统一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是否承认这一点是区别两种发展观的关键。列宁区分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前者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发展是旧东西对立面的转化、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而后者则否认对立面的统一,认为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外部,把发展理解为同类事物的简单重复,亦即把发展看成简单的量的增减。第三,列宁还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列宁以哲学史的发展为例说明“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列举了从德谟克利特到柏拉图以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从费尔巴哈经过贝克莱、休谟、康德到黑格尔以及从黑格尔经过费尔巴哈的中介再到马克思的过程。列宁抛弃了黑格尔的“否定的否定”公式的外在形式,即表现为正反合的三段式,而保留了其中的合理因素,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是对立面相互转化相互斗争的过程,这个矛盾进程必然表现为对立面不断反复的前进过程,即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此,列宁经常把这一过程比作一串圆圈或螺旋形曲线。所有这些比喻不外指出人类认识的辩证运动的两个特点,即前进性和反复性。这一论述还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在一致。
其次,列宁提出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重要命题。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自觉运用辩证认识来分析客观世界的典范。在列宁看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分析资产阶级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入手,首先分析商品的内部矛盾或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进而过渡到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剥离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接着马克思分析了货币与价值的关系、货币转变为资本的矛盾运动过程,从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并从对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论证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灭亡以及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客观规律。
列宁进而指出,对立统一规律不仅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认识规律,而且是人类全部认识的普遍规律,因为客观世界的运动是辩证的,那么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的人类认识理所当然也应当是辩证的。
此外,列宁还分析了一般与个别、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等范畴,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最后,列宁揭示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指出,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唯心主义就是僧侣主义。“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列宁还揭示了唯心主义阶级根源。指出反动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阶级利益,需要唯心主义作为他们麻痹和欺骗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因此,以系统理论形态出现的哲学唯心主义产生出来后,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本文集中反映了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法的继承和丰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列宁最重要的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