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列宁介绍马克思生平、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献。写于1914年11月,载于1915年《格拉纳特百科词典》第七版第28卷(有删节);序言载于1918年莫斯科波涛出版社出版的《卡尔·马克思》一书。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26卷。

20世纪初,国际修正主义泛滥,受其思想的长期影响,国际工人运动出现了在政治上动摇、组织上涣散和思想上混乱的局面,致使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交战国社会党和第二国际的大多数领袖纷纷背叛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站到本国资产阶级一边,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第二国际随之破产。为了揭露和批判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与背叛,向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即将来临的社会主义革命做好思想准备,列宁不断研究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和革命实践活动,撰写了多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恰在此时,在俄国颇为驰名的格拉纳特兄弟出版社约请他为《格拉纳特百科词典》撰写关于马克思的一个词条,列宁欣然接受,于1914年春着手撰写,中间因忙于党和《真理报》的工作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途搁笔。直到1914年9月他移居瑞士伯尔尼以后才重新动笔,于11月初完稿。词条概述了马克思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生平活动、基本理论、革命策略。

(1)马克思生平传略。马克思中学毕业后,先后入读波恩和柏林的大学,当时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后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启发和影响,开始转向唯物主义。1842年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担任该报主编,办报工作促使他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莱茵报》因革命民主倾向遭到了政府查封,1843年马克思被迫辞职,在这年秋天赶赴巴黎,创办《德法年鉴》。马克思在这个杂志上发表的著作,标志着他彻底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9月,恩格斯到巴黎,与马克思相识并成为最亲密的朋友,一起参加巴黎各革命团体的活动、创立革命的理论和策略。1847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受同盟委托起草《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革命期间,马克思回到德国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革命失败后被驱逐出德国。此后他经巴黎移居伦敦。流亡伦敦期间,马克思主要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先后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第1卷。19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民主运动复兴,马克思又投入革命实践。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在伦敦成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成为这个协会的灵魂和实际领袖,起草并出版《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为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制定了统一的无产阶级斗争策略。1871年马克思在他积极声援的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发表了著名的《法兰西内战》。在第一国际中的紧张工作和更为紧张的理论研究活动,完全损坏了马克思的健康,使他没有能够写完《资本论》。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被安葬于伦敦的海格特公墓。

(2)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对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总起来构成作为工人运动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指出,与黑格尔把思维或观念变成现实事物的创造主不同,马克思用存在解释意识,确立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他是通过费尔巴哈才坚决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决裂,走向了唯物主义。但马克思没有照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是认清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机械性、非历史、非辩证性,以及对“人的本质”规定的抽象性;接受并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就,即黑格尔辩证法,将它置于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既用唯物主义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也用辩证法批判地改造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即把唯物主义贯彻和运用于社会现象领域,用社会存在解释社会意识,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的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发现、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消除了以往历史理论的主要缺陷。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做了完整的表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从而使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因此,考察社会的变革,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②阶级斗争。列宁指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探索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条指导性线索。马克思根据对现代社会中每个阶级的地位、生活和发展条件不同的分析,揭示社会生活充满着纷繁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因此,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列宁认为,《共产党宣言》中的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提供的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分析每个阶级以至一个阶级内部各个集团或阶层所处地位的光辉而深刻的范例,说明了阶级分析方法是考察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方法。因此,阶级斗争学说与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③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列宁在文中着重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即经济学说,包括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平均利润率理论及地租理论,认为它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所以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入手,揭示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二因素;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体现了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社会生产关系。货币是交换和商品生产发展的最高产物,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就转化为资本。马克思揭示了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商品)—G(货币)—W(商品)和资本的一般公式G—W—G,前者为了买(获得商品)而卖,后者为了卖(带来利润)而买,在资本主义周转中货币原有价值的“增值”叫作剩余价值,但它不是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生产的方式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是资本。资本的产生有两个历史前提:第一,一定数量的货币;第二,工人“无产者”即劳动力成为商品。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构成有两部分:耗费在生产资料上的不变资本和耗费在劳动力上面的可变资本,前者只能把价值转到成品上去,后者在劳动过程中有所增加,创造出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或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为了表示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不应当把剩余价值同全部资本相比,而应当把它只同可变资本相比。这种比例,马克思称作剩余价值率。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投入新的生产,就是资本积累。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是极其重要和新颖的,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周期性爆发的钥匙。资本积累扩大了资本规模,提高了生产社会化水平和程度,却加速机器对工人的排挤,造成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人口过剩”,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列宁还介绍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分析和在《资本论》第3卷所解决的在价值规律基础上形成平均利润率的问题。马克思先分析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然后沿着剩余价值之分为利润、利息和地租这条线索,揭示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投入企业的全部资本之比,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之比。不同生产部门由于投入其中的资本量的有机构成不同,因而利润率高低不同。但资本之间的竞争引起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自由地转入利润率高的部门,其结果是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从全社会看,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商品的价格总量相符的,但由于竞争的影响,在各个企业和各个生产部门内,商品不是按其价值,而是按等于所耗费的资本加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出卖的。马克思根据价值规律充分说明了价格离开价值和利润平均化这一众所周知的、无可争辩的事实。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其实质仍然是剩余价值,不同部门的产业资本家通过利润率平均化瓜分了剩余价值,而无产阶级面临的则是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与剥削。马克思认为,利润率的平均化,并不意味着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并不排除个别资本家还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并预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论述高利贷资本、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等问题时,详细分析了这一趋势和阻挡或者说抵消这一趋势的许多情况。在这里,列宁主要转述了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以农业地租为典型,马克思按地租形成条件和原因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根源于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经营垄断。由于土地面积有限,为了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须取决于劣等地的生产费用以及运往市场的劣等条件的费用,这种生产价格与优等地(或优等条件下)的生产价格的差别,就产生级差地租。马克思批判了大卫·李嘉图等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级差地租产生于土地自然差异的错误观点,指出这是把资本主义的缺陷、局限性和矛盾归咎于自然界,自然条件差异仅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基础,绝对地租根源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无论租种优等地或劣等地都必须缴纳地租。土地私有制的垄断妨碍资本自由流动,使资本有机构成较低从而个别利润率较高的农业产品不参加社会的利润率平均化过程,有可能使其价格保持在平均价格之上,这种垄断价格就产生绝对地租,它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地租的分析,说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工业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只是在形式上不同罢了。剥削者是同一个:资本”。资本主义在农业方面,和在工业方面一样,完全是以“生产者的殉难历史”为代价来改造生产过程的。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④科学社会主义。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完全是从唯物史观和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中得出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家垄断组织的增长以及金融资本规模和势力的巨大增长,构成了社会主义必然到来的主要物质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必然导致与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并促使无产阶级展开同资产阶级多种形式的激烈斗争,导致“剥夺者被剥夺”,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所有。无产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政治斗争,最终目标是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本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加强社会主义建设,从而为消灭阶级和国家,向无阶级社会过渡创造条件。

(3)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列宁指出,马克思毕生除了从事理论的探讨,还十分注意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问题,并严格根据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对某个社会发展的阶段、该社会各阶级的相互关系以及该社会和其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客观分析,制定正确的策略:在政治消沉时期或龟行发展,即所谓“和平的”发展时期,无产阶级要充分发展先进阶级的意识、力量和战斗力,为革命的到来做好准备。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工人们在斗争中维护自己的联盟,比维护工资更为必要。未来战斗的一切要素在聚集和发展着。这就是经济斗争和工会运动的纲领和策略,也包含了经济斗争必然转变为政治斗争的策略。不仅为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也要同为最终目的而斗争结合起来,即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斗争的基本策略。马克思还非常重视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的结合,以及斗争的灵活性和坚定性的结合。在第一国际1870年9月9日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二篇普法宣言中,马克思曾事先提醒法国无产阶级不要举行不合时宜的起义;但当1871年起义发生时,马克思却欢欣鼓舞予以声援和支持。列宁指出,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来,在这种形势下,革命行动的失败对无产阶级斗争的整个进程和结局的危害,要比放弃阵地、不战而降小,因为不战而降会使无产阶级士气沮丧,削弱无产阶级的战斗力。

列宁的这篇文章系统总结、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学说,为读者更好地学习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简明读本,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起了巨大的作用;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指出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是极其彻底而严整的科学世界观,这些观点为世界各国工人运动沿着正确方向和道路前进,提供了理论和纲领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