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Soviet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construction)
1925年12月,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代表党中央提出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党的总路线和中心任务。斯大林指出:“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这是我们的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为此,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1926年4月召开的联共(布)中央会议制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具体纲领。为加速工业化进程,1927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立起了比较牢固的工业化基础,改变了旧俄国工业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苏联的工业化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在国家集中统一的领导下,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利用本国资源,依靠内部积累,有计划有步骤实现的。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比战前增长了75倍,其中大工业的产值增长了近11倍。生产资料部门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333%提高到1940年的60%。这标志着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的工业强国,为后来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比如,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长时期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资金积累过程中,农民负担太重,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