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the construction in China’s strategic rear area)
1964年至1973年间在中国中西部进行的一场战备思想指导下的大规模的重工业、铁路交通、国防科技建设及布局、结构的大调整。“三线”有大小之分,“大三线”指西南的云、贵、川,西北的陕、甘、宁、青,中部的豫西、鄂西、湘西、粤北、桂西北、冀西和山西地区;“小三线”指中部及沿海各省区的腹地。三线建设是指“大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的总体规划涵盖了1964年至1980年三个五年计划。基本构想是:一切新项目按分散、靠山、隐蔽的原则在“三线”地区布局;一线的重要工厂、院校、科研机构有计划地向“三线”地区迁移;改善工业布局,建立起包括能源、制造、军工等各方面的国防工业体系,把三线建设成一个“打不烂、炸不垮”的后方战略基地。实际建设进程分为两个阶段:(1)
1964年至1968年是第一阶段。1964年,中共中央出于对新的世界战争危险严重性和紧迫性的估计,决定开展三线建设,作为全国战略大后方。1965年至1966年,三线建设出现第一个高潮。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以成昆、湘黔等铁路,攀枝花、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国防工业建设上。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三线建设受到很大冲击,许多项目陷入停顿或半停顿。(2)
1969年至1973年是第二阶段。1969年3月,苏联入侵我国黑龙江珍宝岛,中共中央认为战争威胁更加迫近,三线建设大规模、高速度展开。1969年至1972年,三线建设出现第二个高潮。襄渝、焦枝、枝柳、成昆、湘黔铁路相继通车,第二汽车制造厂大规模兴建。国防工业投资增长迅猛,形成全军全民大办国防工业的局面。
三线建设的开展,改变了内地工业、交通落后局面,初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建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和铁路、公路运输网络,对改变工业布局、开发内地资源、促进内地科技文化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