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战略大后方的建设(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rategic vast rear area)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应对大规模外敌入侵,满足国防和军事需要而在国家战略腹地加强建设所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战略大后方主要是指国家的总后方,也包括战略区后方。它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且包括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组织机构和对战争的支援能力。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国周边形势的逐步恶化,为了实施积极防御的方针,毛泽东提出,必须重视加强战略大后方的建设,开展“三线”建设。1964年5月,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汇报时提出,要把全国分为一、二、三线,加强三线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基地。同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再次提出要建设大三线,同时要求各省区建设小三线。“三线”有两层含义:一是大三线,主要指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二是小三线,主要指一线(即沿海地区)

和二线(主要指中部地区)

的腹地。三线建设,就是以国防工业为中心,建立后方工业基地,建设成为国家巩固的战略大后方,以便增强对付国外敌人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毛泽东指出:“抓三线建设,我们把钢铁、国防、机械、化工、石油、铁路基地都搞起来了,那时打起来就不怕了。”“各省都要注意搞三线建设。”“设想如果出现了像日本占领时候的情况,到处被占领了,你没有两手怎么成?军械、武器不但运输有困难,数量也不够。”“要争取快一点把后方建设起来。三五年内要把这件事情办好,把大小三线搞起来。”“后方建设起来,敌人如果不来,没有什么浪费。”

开展三线建设,是为了解决一个长远的战略性的大问题。1965年到1980年,在13个省、自治区开展的三线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它初步改变了中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状况;初步建立起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科研和生产结合的战略大后方以及现代工业交通体系;促进了内地省区的经济繁荣和科技文化进步,给内地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它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为抵御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做了必要的准备,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