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学大庆(Daqing Oil Field as the Model of Industry)

1964年开始的全国工交系统以学习大庆油田经验为中心内容的群众性运动。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是一个特大型的石油工业企业。从1960年2月起,大庆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成了中国最大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油田,结束了中国使用“洋油”的历史,为国家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并创造了一套建设和管理现代化企业的经验和制度。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科技人员和干部公而忘私、战胜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也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激励与精神财富,因而成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典型。

大庆的成就和经验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1964年初,毛泽东发出“全国工业学大庆”的号召。2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指出,大庆把政治思想、革命干劲和科学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典型。大庆经验具有普遍意义,不仅在工业部门中适用,在交通、财贸、文教各部门,在党、政、军、群众团体的各级机关中也适用。之后,《人民日报》等中央报刊和各地报刊电台连续报道大庆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工业学大庆运动全面展开。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度评价了大庆经验,指出,大庆坚持了集中领导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了高度革命精神同严格科学态度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了技术革命和勤俭建国的原则,发出进一步学习大庆的号召。学大庆运动在全国工业战线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大庆人提出的“三老”(对待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

、“四严”(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四个一样”(生产中夜班和白班工作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工作一个样,领导不在和领导在工作一个样,没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

成为各行各业学大庆的口号。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学大庆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产生了一批大庆式的企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大庆运动受到很大冲击,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把大庆的经验越来越多地与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联系在一起,拔高典型,把一些经验模式化、绝对化等。1977年4月,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在大庆开幕,会议把学不学大庆提高到走不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的高度,还在理论上对大庆经验做了不恰当的概括。1981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的通知》,正确、全面、彻底地总结了工业学大庆的经验教训,指出,过去把大庆的一切经验几乎都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联系起来,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造成的,主要责任在当时的党中央和有关上级领导,但大庆经验和学大庆运动基本上是正确的。

工业学大庆运动增强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对当时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建立现代化工业的基础,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是新中国工业建设史上,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