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论》(On New Democracy)

毛泽东论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法政策的重要理论著作。写于1940年1月,最初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题,发表在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同年2月20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第98、99期合刊登载时,改题为《新民主主义论》。收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在对共产党进行军事进攻的同时,也在思想战线上发起攻势,其反共宣传变本加厉,大肆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强调要以国民党来“管理一切”,实行“以党治国”“以党建国”,提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合于中国的历史道路”,妄图以所谓“三民主义”篡改和取代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了批驳顽固派的论调,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为了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说明党对于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毛泽东集中全党的智慧,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并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主革命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首先,毛泽东以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为基础,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做了比较详尽的完整的论述。他指出,中国现时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连接。“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其次,毛泽东批驳了看不到这种联系而主张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顽固派,也批驳了看不到这种区别而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左”倾空谈主义。他指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之所以能有机地联结起来,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资产阶级领导,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包含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再次,毛泽东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蓝图。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它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经济纲领是,没收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之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采取某种必要办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实行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的方针实现“耕者有其田”,允许富农经济存在。文化纲领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反对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确立共产主义理想在国民文化中的指导地位,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总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批驳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论调,在思想上武装了人民,使他们看到了国家发展的前途。这一理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于中国实际,第一次明确地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揭示出殖民地半殖民地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客观规律,系统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路线和纲领,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