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countrysidecentred thinking)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学说同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相结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内容包括: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帝国主义者支持下的反动势力长期占据着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较薄弱的农村进行,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开展农村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革命的农村作为基地,借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改变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形势,然后攻占中心城市,夺取全国政权和全国革命的胜利。

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是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建立起来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严峻的形势迫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寻找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三次著名的武装起义以及各地一百多次起义的挫折中,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在中心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没有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起义即使取得胜利,也不可能得到巩固。毛泽东首先将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创造性地解决了为坚持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进行了精辟的阐述。1928年5月、10月,毛泽东在主持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一、二次代表大会上,首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对于中国农村区域的小块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论证。1929年至1930年,在农村游击战争已经广泛开展,而城市斗争则始终处于困难境地的情况下,毛泽东探索并总结了斗争的经验,进一步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深刻地论述了在中国建立红色政权的重大意义,提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提出了农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发展革命的总概念,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是在中国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