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的论战(Stalin debated Trotsky, Bukharin et al.)

1924年底开始,斯大林逐步挖掘并阐发了列宁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强调苏联拥有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条件。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激烈反对斯大林的理论,并提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主张。于是,斯大林、托洛茨基双方围绕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1)关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托洛茨基认为,不平衡规律是完全反对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斯大林则指出,不平衡规律加剧了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的冲突,削弱了世界资本主义战线,使社会主义有可能在个别国家首先胜利。(2)关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问题。托洛茨基等人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趋势同苏联建立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可能性绝对对立起来。斯大林对此提出的反驳是,依赖是双方的,不能因为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就得出苏联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经济的结论。(3)关于对农民作用的估计问题。托洛茨基反对一国胜利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就是否认农民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认为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不仅会同资产阶级发生敌对冲突,而且也会同广大农民发生敌对冲突。对此,斯大林认为,农民经济按绝大多数农户来说是小商品经济,它是站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十字路口的经济,它既可以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也可以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苏联的工业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运输业、信贷系统、国家政权等都在无产阶级手中,完全可以用合作社等方式使广大农户普遍合作化,从而引导农民经济循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由于斯大林的理论正确地解答了时代所提出的重大课题,符合人民群众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的愿望,最终,这场论战以斯大林的理论为苏联共产党和人民全面接受而宣告结束。

联共(布)在1927年12月召开的十五大通过关于农业集体化的决议后,围绕如何克服“粮食收购危机”、如何贯彻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等问题,党内出现了严重分歧,并引发了布哈林同斯大林之间的激烈论战。斯大林认为,粮食收购之所以下降,是由于农村阶级斗争加剧、富农暗中破坏的结果,是由于集体农庄发展缓慢所致。为此,斯大林提出,应把同富农做斗争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重点,并提出采取超出新经济政策框架的“非常措施”:对不肯按国家规定价格把余粮卖给国家的“富农和投机者”,可以根据法律条款没收其全部剩余粮食。这种做法很快在全国推广,并向主要产粮区派出了征粮队,不少地区发生了过火行为。与此同时,他号召从速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布哈林则反对斯大林的上述观点和措施,认为粮食收购危机是政府机构工作失误造成的,是可以根据新经济政策原则加以克服的。他主张放弃“非常措施”,批评过火行为,建议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更快地发展轻工业来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布哈林认为,新经济政策作为党的经济政策的基本路线,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应该通过经济手段即通过竞争手段,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来排挤城乡资本主义成分。在如何加速工业化的问题上,布哈林同斯大林也存在尖锐分歧。斯大林主张,通过向农民征收“额外税”积累资金来保证高速实现工业化。布哈林则认为,这种政策破坏了列宁所倡导的“工农结合”,布哈林强调必须在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发展农业,否则工业化计划也会以失败而告终。布哈林的观点没有为斯大林所接受,并被斥责为“右倾机会主义”。斯大林与布哈林之间的论战,反映了他们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理解。布哈林主张在新经济政策的框架内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计划。而斯大林则是在分析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的基础上,提出超越新经济政策的框架,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