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Ⅰ)

通常简称为“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较量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主要战线包括英、法、比等国的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和俄国军队同奥匈帝国、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其中,西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战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德军根据战前制订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国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1916年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英国牢牢控制着制海权。在这一阶段,战略主动权逐渐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1917—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灾难。先后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大战历时4年,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毁了地处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的沙皇俄国、地处欧洲中部的德意志帝国、地处欧洲中部和巴尔干西北部的奥匈帝国等欧洲古老的封建帝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削弱,昔日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宣告解体。战争后期,俄国无产阶级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在帝国主义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革命胜利。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动摇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主义国家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起了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