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国际修正主义(revisionism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第二国际头目伯恩施坦提出“修正”马克思学说而形成的一股资产阶级思潮。其代表人物有伯恩施坦、考茨基、希法亭等。

第二国际于1889年在巴黎成立,早期在恩格斯的领导下,团结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同无政府主义、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广泛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不久,伯恩施坦等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分子,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以“发展”“革新”之名,对马克思学说进行全面“修正”。曾经的马克思主义者考茨基表现出动摇,后来逐步和伯恩施坦合流。各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在思想、理论和行动上也附和伯恩施坦。第二国际受到严重的腐蚀,并且出现分裂。列宁说:“这个派别因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伯恩施坦而得名,因为伯恩施坦叫嚣得最厉害,最完整地表达了对马克思学说的修正,对马克思学说的修改,即修正主义。”“修正”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修改”或“修订”。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领袖罗莎·卢森堡第一个用“修正主义 ”概括伯恩施坦主义并对其进行批判后,具有此种特定政治含义的“修正主义”一词便广泛流行起来。列宁1908年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又使用“现代修正主义”一词。

修正主义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全面否定马克思的学说。在哲学方面,否定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回到康德那里去”,用唯心论代替唯物论,用庸俗进化论代替革命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以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的理论为依据,反对并篡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经济危机论,鼓吹“超帝国主义论”和“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否定资本主义必然要崩溃的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企图修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提出一整套资本主义“和平进入社会主义”的纲领,极力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伯恩施坦提出“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的口号,最能表明他的理论的修正主义本质。

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出现,具有经济的、社会的和思想的根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各国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各国资本家利用从殖民地榨取的超额利润,收买工人中的一部分人,在工人阶级内部形成了一个作为修正主义社会基础的工人贵族阶层。修正主义作为一种公开的社会思潮在当时得到广泛的发展。列宁说:“修正主义的不可避免,决定于它在现代社会中的阶级根源。修正主义是国际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支持本国资产阶级进行掠夺战争,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十月革命以后,他们攻击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出卖德国、匈牙利等国的革命,彻底背叛了无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的公开同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