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国际(the Third International)

亦称“共产国际”。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由列宁领导建立,总部设在莫斯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陷于分裂。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世界各地掀起了革命浪潮,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小组。把这些无产阶级政党和组织联合起来,在世界范围组织起强大的统一的革命力量,是当时的紧迫任务。1919年1月,在莫斯科召开8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小组及左派社会党的代表会议,并以8个党的名义发出召开第三国际成立大会的邀请书。1919年3月2—6日,在莫斯科召开国际共产主义者代表会议,即第三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中国、朝鲜以及其他东方国家无产阶级的代表作为观察员列席大会。会上,列宁做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和报告》,会议通过列宁的报告并且把它作为共产国际的政治纲领,还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共产国际就此宣告成立。

共产国际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许多国家建立共产党,对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培养革命干部,对各国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对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当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共产国际过分强调集中统一领导,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各国党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创造精神;忽视各国革命斗争的民族特点,将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领导机构的决议教条化、神圣化,做出了一些不符合各国具体国情的决定。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各国内部情况和国际形势变得日益复杂,无法用同一种方法解决各个国家的问题,由共产国际来领导和解决每个国家共产党遇到的问题已不可能,而且往往有害。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的许多重要会议都曾讨论过中国革命问题并且做出相应的决议。一方面,共产国际在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阐明中国革命性质和意义等重大理论问题、帮助和声援中国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主要在列宁去世后的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前期,共产国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并且错误地指导了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遭受了重大损失。中国共产党内的几次重大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特别是王明的机会主义路线,都与共产国际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