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政府工团主义(anarchical syndicalism)

亦称“工联主义或工会主义”。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机会主义思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等大工业有一定发展但仍存在广泛的小商品经济的国家。它的产生和传播同帝国主义时代小资产阶级的日益破产过程,以及工人阶级对第二国际改良主义政策的不满相联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无政府工团主义者受本国资产阶级影响,支持本国政府的帝国主义战争政策,分裂工人运动,转向社会沙文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无政府工团主义于1922年在柏林成立了国际劳动者协会(MAT),后又在1933年、1934年和1938年将其书记处迁往巴塞罗那、巴黎和瑞典。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政府工团主义在一些国家中还有影响,但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发展,这股思潮日益失去它的市场。

无政府工团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索烈尔(1847—1922)。他认为工人运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社会改良,实现生产资料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反对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鼓吹总罢工是工人阶级斗争的最基本的方法;主张实行由工会组织工人采取“直接行动”的策略,开展经济斗争;否认工人阶级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进行斗争,反对建立工人阶级的政党,认为工会是工人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主张消灭一切国家和政权,建立一个由联合工会直接领导的社会。无政府工团主义否认无产阶级政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作用,否认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多次对无政府工团主义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言行进行坚决的斗争。列宁指出,自发的工人运动本身只能造成(而且必然造成)工联主义,而工人阶级的工联主义政治也就是工人阶级的资产阶级政治。1907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党对正在无产阶级中进行直接反对党的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宣传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必须同无产阶级中的无政府工团主义运动以及社会民主党内的阿克雪里罗德思想和拉林思想进行最坚决的原则的斗争。在1920年党内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中,工人反对派提出

“把整个国民经济交给全俄生产者代表大会去管理”的口号。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我们党内的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决议加以谴责,指出宣传无政府工团主义倾向的思想和共产党员的称号不能相容。列宁说,马克思恩格斯在所有著作中总是嘲笑那些忘记阶级差别而笼统地谈论生产者、人民、劳动者的人,并且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消灭阶级。1922年俄共(布)十一大通过《关于前“工人反对派”的几个成员》决议,对继续分裂党的几个头目提出严重警告,此后工人反对派就不存在了。